Tag: 通胀

美国通胀

美国通胀放缓 加息步伐放缓或成真

(纽约14日讯)美国公布的11月消费者价格指标涨幅降至一年多以来的最低水平,这增加了该国可能已度过了糟糕的高通胀,也增加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的可能性。 美国劳工部周二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环比上涨 0.2%,同比上涨 6%。在报告发布后,标普 500 指数开盘大幅走高,美国国债收益率狂跌。这是 2022 年最后一份 CPI 报告,尽管从数据中显示通胀仍然过高,但通胀正在放缓。 美联储可能欢迎回调,并可能考虑在明年初暂停加息,但主席鲍威尔此前曾称,美联储承诺的让通胀回归目标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周三,美联储将结束为期两天的政策会议,并预料宣布加息 50 个基点。 虽然预计此次加息幅度将小于前四次会议,但升息后利率将创下 2007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阅读更多 ...

你对通膨了解多少? 什么是通胀率?

最近物价飞涨,2肉和1菜的杂饭价格已接近10令吉,一些食物的价格甚至需近20令吉。 是的,这就是通货膨胀。 大众是否好奇通胀率是如何计算的?整个经济体的通胀率是根据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而计算的。举个例子,如果去年9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是120,而今年9月份是150,这意味着今年的通胀率为25%。 ((150-120)/120=25%) 然而,除了消费者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商品零售价指数(RPI)和GDP平减指数也是衡量通胀率的关键指标。关于消费者指数的定义,在经济学中,消费者物价指数显示消费者和家庭在一段时间内购买物品或服务成本的变化。 CPI上升表明物价水平上升,CPI下降表明物价水平下降。CPI的计算公式是:如果今年的CPI为105,去年的CPI为100,则对应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5%。 【今年通胀率(%)=(105-100)/100=5%】 这也意味着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价格平均上涨了 5%,对应的购买力平均下降了 5%。 去年以 100 令吉可以买到的物品,今年则需以 105 令吉才买得到。   阅读更多 :双十二促销即将来临 你会忘了“看好”钱包吗? 欲获取每日资讯可浏览:精明理财 ...

美元汇率

通膨减缓抑制美元走势 令吉反弹走强至4.6

(吉隆坡11日讯)近期美国通胀放缓可能会使美联储变得温和。因此,令吉兑美元汇率上涨 1%,回到 4.6的水平。 截至上午 9 时 45 分,令吉兑美元汇率为 4.6528兑1美元,并一度上涨至 4.6350。 令吉汇率也达到了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纵观美元遭遇了自 2009 年以来的最大跌幅,这是因为通胀放缓将抑制美联储的加息步伐。   阅读更多:美通膨放缓 综指马币大起 获取每日资讯就浏览:精明理财 学习更多理财知识,现在就订阅优学理财    

开源节流

工资落后于通货膨胀

在物价高涨的通胀时期,很多人都大叹薪水已经追不上物价,有人会选择开源,增加收入,有者选择节流,省吃俭用,减少开销;如果通胀持续,开源节流是上策。 如何开源: 1. 有没有目标动力?
 正职已经够辛苦够累了,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开源吗,这大概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话,但只要有决心、目标和动力,再难也会撑下去。 上班族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技能来增加收入,但如果这方面无法取得进展,那就再想其他方法来增加收入。 高通胀时期钱贬值了,存钱不容易,除了想办法存钱,也应妥善规划如何用钱,才能让钱的价值被极大化。 2. 善用非工作时间 打工族可设法利用下班或非工作时间来增加额外收入或探讨创造系统性收入的可能性,如做一些小生意等。 也可将一些已经不再喜爱的旧收藏品出售来增加非固定收入。 3. 省时省力提升效率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想要找兼职来增加收入,或许可思考:同样的工作/家务事,能否想出新的方法来提升效率节省时间与精力?! 如何节流: 1. 找出漏财最严重之处,循序渐进调整
 当钱不够用时,删减开销几乎是指定动作,但盲目省钱或只省小钱的效果不彰,反而可能令当事人感到非常压抑或辛苦,最终无法持之以衡。 在开展省钱大计前,应先厘清自己对生活的要求,列出生活上所有可被调整的项目清单,找出漏财最多的花费,逐一探讨删减的后果和影响,再做决定或设法寻找替代方案来减少漏财程度,但不宜采取一夜之间就停止的激烈作法。 2. ...

通货膨胀

解决通胀应“对症下药”

(吉隆玻15日讯) 国家银行日前宣布将隔夜政策利率(OPR)从1.75%提升25分基点,调高至2.5%。这已是国家银行今年5个月内,第3次升息。 众所周知,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一部分,也是国行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适时运用利率工具的杠杆作用,调节宏观经济。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中央银行上调利率有助于吸收存款,抑制流动性,抑制投资热度,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反之,如果利率下调,有助于刺激贷款需求,刺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因此,国行在使用利率这个经济杠杆时,要充分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及特点,考虑它的利与弊,在什么时间、用什么幅度调整利率,这点需要详细考量。 财政部今次上调利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利率这个杠杆作用,抑制我国的通货膨胀率。 不过,坊间对国行连续上调利率的看法不一,至于是否真的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率,存有疑问。 未见其利先见其弊 对于银行定期存款的存户来说,连连升息当然是好事,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增加了。但对于浮动利息的贷款者来说,国行升息,也就意味着贷款及还贷的成本增加了。 在我国,老百姓向银行贷款买房买车非常普遍,而企业及经商者更是经常需要借贷周转,维持现金流。如今借贷及还贷的成本增加,等于加重人民及商家的负担,通货膨胀率是否受到抑制,目前还是未知数。而中小企业及人民的负担反而更重了。可说是未见其利,先见其弊! 国行在今年5月首次升息,第二次升息是在7月,如果财政部及国行升息的目的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率,显然是适得其反。因7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从6月的3.4%上涨到7月4.4%,很明显的,上调利率并不能完全抑制通胀率。 通胀飙升适得其反 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财政部及国行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应该对症下药,而不是照本宣科,死死抠住宏观经济理论不放。 我国从去年底至今年以来的物价高涨,通货膨胀,并不是因为经济投资过热,过度需求所引起的,而是由于俄乌战争,以及中国冠病疫情上升局部封城导致的供应链中断,原料及物流成本大幅度上涨。 这其中马币贬值也造成进口成本大幅度调涨,这种种国际大环境的因素叠加之下,方才导致百物涨价,通胀率居高不下。 我们认为,财政部、国行及抗通胀特工队应该详细研究造成通货膨胀,百物涨价的根本因素,再对症下药,辨证施治,灵活应对,寻找切实有效的方案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减轻人民的负担。   阅读更多:资深媒体从业人员不应该害怕受到惩罚,应该被允许独立行事 获取每日资讯就浏览:精明理财 学习更多理财知识,现在就订阅优学理财

生活用品

低通胀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全球部分规模最大的债券投资机构表示,市场预计央行在抗击通胀的战争方面能够取得长久胜利,这是错误的。 美国、欧洲等决策者加息,将会通过放慢经济增速或引发衰退的方式来把通胀率从几十年来的高位拉低,这一点几乎没有任何疑问。 但是,Pimco、Capital Group和Union Investment等机构的诸多投资者和策略师认为,通胀从峰值回撤不太可能意味着物价能够回到近代历史时期的稳定状态,因为全球经济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全球化扩张的时期,低价的大宗商品和低劳动力成本防止了通胀。现在,这样的情况开始改变。油价和天然气价格高企,俄乌冲突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企业重建受损的供应链之际也在权衡政治紧张态势。劳动力市场吃紧,也使雇员有能力要求更高的薪资。 这使得管理着数万亿美元的资产管理机构预计,通胀率将远高于主要国家央行2%左右的目标位。为了防范这一风险,它们在购买通胀保护债券、提高对大宗商品的敞口,同时扩大现金持有量,而非直接投入债券,它们押注消费者物价不会很快回到最近几十年的水平。 “过去二十年温和的态势--现在已经完全过去了,”Pimco的北美经济学家Tiffany Wilding表示。截至6月底,该公司管理着大约1.8万亿美元的资产。她预计,随着世界对这样的变化进行调整,“导致输入价格普遍走高,引发持续多年的物价水平的调整”,有一段时期通胀会高度波动。 与这一观点形成反差的是,有人猜测,物价压力会得到显著的缓和,以至于美联储可能于明年开始降息,来促进经济增长。 基准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3%左右,比6月中旬的峰值低大约半个百分点。 反映未来两年美国通胀预期的债券市场指标自3月份以来已被削减近一半,至大约2.7%,与疫情前20年广义物价指数1.9%的平均增幅相比没有高出多少。 Union Investment的宏观和策略主管Michael Herzum认为,美联储可能会提前停止加息,一旦通胀回升,再重启加息。 “鉴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结构性趋势--通胀下降的趋势--正在改变,因此仅看增长,而不看通胀风险是非常高的,”他指出。 Capital Group驻伦敦投资总监Flavio Carpenzano表示,全球劳动力市场吃紧,意味着美联储不得不引发重大衰退和更高的失业率,来让通胀大幅下降。 他以7月份的反弹为契机减持了对加息最为敏感的美债。 ...

令吉 马币

政府援助补贴增至777亿!

首相依斯迈沙比里表示,大马政府已将援助和补贴支出增加至777亿令吉,高于2022年财案所宣布的310亿令吉拨款。 他指出:“若没有政府援助和补贴,我国的通胀率料将高达11.4%。” 他说,在2022年6月,先进国如美国的通胀率超过9%,而本区域国家如泰国、新加坡和菲律宾则超过6%。 为照顾人民的福祉,政府已落实控制物价的措施和改善基本物品的援助和补贴,以及政府所采取的行动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的通胀率维持可控的2.5%水平。 依斯迈沙比里今日在2023年财案咨询闭幕仪式致词提到,在年上半年,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录得417亿令吉,高于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233亿令吉。 “国际投资者对国家经济的信心也显而易见。” 不过,首相说,尽管2022年国家经济增长的复苏表现已渐入佳境,但大马仍会在2023年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经济前景。 他说,这是因为俄乌冲突未停止、全球粮食供应链中断,以及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收紧货币政策。 “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我们无法不受全球局势的影响,全球供应链中断已大大提高大宗商品和粮食的价格。” 阅读更多:2021年槟城GDP增长全马最高! 更多理财资讯,欢迎浏览优学理财    

股市

相较欧美经济体 亚洲通胀已“触顶”

(纽约16日讯)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大摩)认为,与美国和欧洲等经济体相比,亚洲的通胀已经见顶。 摩根士丹利首席亚洲经济学家Chetan Ahya周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亚洲的平均通胀率达到5.5%的高峰,并且已经比高点水准下降了大约0.5个百分点,相较之下,美国通膨高峰9%,欧洲也大约在8.5%到9%左右。数据已说明,亚洲通膨已触顶。展望未来,需要看到通胀带来的下行风险。 艾亚认为,目前亚洲几乎没有需求过热的迹象,特别是多数国家的经济成长仍低于疫情前水准。大多数经济体处于周期中期,通膨预计将获控制,央行不必将政策利率带到深度限制范围的最重要原因。 商品需求是全球通膨的关键驱动因素,但艾亚指出,由于美国疫情大流行,商品需求大幅飙升,导致供需失衡,但现在一切都在恢复,需求正在降温。随着供应链的改善和库存增加,大摩预计,未来几个月商品需求将萎缩。 此外,艾亚也说,亚洲的劳动力市场与美国不同并不紧张,这有助于亚洲地区控制通膨压力。 然而,大摩认为,随着供应链的改善和库存的增加,未来几个月的商品需求将会萎缩,这将导致亚洲出口前景疲弱。 阅读更多:5项通胀对冲投资 助你保住财富      

鸡蛋

什么是【顶价】?竟是把“双刃剑”!民众商家备受影响!

通货膨胀导致物品价格大涨,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因此政府开始为食品如鸡肉、鸡蛋设置顶价。那到底“顶价”是什么?它会给人民生活中带来什么影响呢? 简单来说,顶价是允许卖方为产品或服务设置的最高法定价格。这是一种价格控制的手段。一般上,顶价由法律规定,并通常套用于主食等物品,以确保这些基本民生用品至少在短时间内保有可负担性。 在马来西亚,农业与食品工业部(MAFI)在与受影响的行业参与者协商后,计算并决定顶价,以尽可能地匹配供需平衡。设定了顶价后,将由贸消部强制执行,以确保供应商遵守规则。 从民众的角度看,价格上涨会导致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低价则会促进需求量。 但若从供应角度来看,较高价格将激励生产商提供更多产品与服务,而低价则会抑制生产量。 乍看之下,价格上限对消费者似乎是件好事,但若没有控制好,却会产生一些严重的长期后果。因为虽然成本在短期内会下降,有助于刺激需求量,并保持货币在经济体内的流通,但顶价也可能导致产品与服务严重短缺,因为生产商会削减产量或质量,以保障企业盈利。 举个例子,虽然政府会保持肉鸡价稳定,让消费者负担得起,但生产商和零售商若没有因为顶价而获得相应补偿,就不得不想办法弥补成本缺口。这可能导致他们削减供应量,或出售质量较低的产品。此外,有些供应商也会选择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而不在本地销售,以弥补成本。 顶价作为价格控制手段,即可防止价格上涨,造福民众,也能冲击生产商,造成复杂的长期影响。因此落实顶价制度需考量众多因素,方能保障买卖双方的利益。 阅读更多:注意!5KG食油顶价全马落实 东马也有份! 更多理财资讯,欢迎浏览优学理财    

美元 USD

通胀物价上涨不担心 亚洲更怕强势美元

(新加坡1日讯)随着全球通胀加剧,各国政府努力应付物价上涨课题,但星展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拜格(Taimur Baig)表示,对亚洲而言,汇率疲软、强势美元是更严重的问题,比通胀更令人担忧。 据CNBC报道,拜格指出,他对通胀驱动政策没有太过担心,反倒是汇率疲软、美元流动性枯竭等是更大的问题。他说,若明年投入的成本上涨,即便是像印度这般自产大量粮食,并出口全世界的国家,粮食供应也有可能在2023年出现问题。 他表示,能源危机不仅让冬天更加难熬,也将加剧通胀情势。他说:“目前难以见到欧洲天然气问题能有解决的方法,能源不仅关乎保暖,也攸关明年通胀情势的一大重要因素。” 他也表示,虽然天然气以欧洲问题最大,但仍会造成全球能源价格波动,供应方通胀可能在2023年全年都维持在高位,使全球经济蒙尘。 他强调,亚洲国家有以财政政策支持经济的“空间和需要”。他续指,遗憾的是,在货币政策方面没有任何喘息的空间,他们必须透过升息减缓经济成长,使经常帐维持在可延续的基础上。 因为,他称,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如今虽成为投资人的偏好,但预期2023年仍会面临巨大的逆风。 阅读更多: 5项通胀对冲投资 助你保住财富              

Page 1 of 4 1 2 4

市场


Career

订阅我们的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