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4月3日 /美通社/ — 近日,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军企业Figure的CEO Breet Adcock在X主页上向众人推荐了来自中国的开普勒K2大黄蜂人形机器人。视频中,开普勒K2大黄蜂展现了其自研的力触觉灵巧手,单手拥有11关节自由度,单指拥有25个力触点,并搭配六维力手腕,使其具备仿生触觉感知与精准力控能力。无论是拿鸡蛋还是拧瓶盖,K2大黄蜂均能稳健完成,真正实现”有触觉””能控力”的人形机器人。
相比当前市场上 “运动型”机器人,开普勒人形机器人与特斯拉Optimus同样走工业应用路线,致力于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这一方向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更为稳妥的路径。开普勒人形机器人采用”技术驱动 + 需求导向”双重策略,以工业场景为核心突破口,或将重塑行业格局。
工业应用:突破技术瓶颈,真正成为”蓝领工人”
据最新研究数据显示,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2026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百亿大关(104.71亿元),到2035年更将飙升至3000亿元规模,其中工业应用场景占比预计超六成。但要真正实现工业场景的大规模应用,仅靠高灵活性和智能化还远远不够。工业级人形机器人必须攻克三大核心指标:强大负载能力、持久续航能力和高性价比,这将成为决定其商业化成败的关键因素。
充电1小时,连续工作8小时:开普勒人形机器人重新定义工业生产效率
工厂生产以效率为核心,一线工人通常需轮班工作,以确保24小时不间断生产。相比市面上多数续航仅2-4小时的机器人,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凭借”充电1小时,连工作8小时”的优势,减少了因电量问题导致的停机维护,避免了额外人力投入,为工业自动化带来全新变革。
这一长续航表现,得益于其前沿的低能耗设计。其自主研发的小导程方案,在运动时最大化节省能耗;同时,机器人在静止或承受外力时,即使不供电,关节亦能保持稳定。此外,开普勒控制算法可实时监测关节状态,自主判断”无电自锁”与执行任务的最佳时机,在保证高效作业的同时,最大程度延长续航时间。
双臂负载30公斤:开普勒人形机器人以卓越承载力引领工业作业新纪元
当前,人形机器人多以灵活性见长,但在负载能力方面存在局限,难以胜任工厂中的重体力劳动。开普勒机器人凭借创新的”串并联结构”设计,结合自主研发的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赋予其双臂30公斤的超强负载能力,并能精准执行毫米级精细操作。
在实际测试中,开普勒自主研发的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甚至能够拉起200公斤的摩托车,充分验证了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一卓越的承载能力,使开普勒机器人在工业作业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能够胜任需要高负载和高精度的任务,助力工厂实现更高效的自动化生产。
行业竞争格局:瞄准工业场景,构建全球领先ROI方案
在全球制造业对自动化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开普勒人形机器人以”充电1小时,续航8小时”的高效能表现,成功替代2班工人连续工作,帮助企业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实现生产效率升级。
传统工业机器人昂贵,普遍售价达数十万美元以上,而开普勒人形机器人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大幅降低核心零部件成本,量采基础版仅需3万美元。企业购买后,综合计算人力替代效益,预计1.5-1.8年即可回本,极大提升企业自动化升级的经济可行性。
此外,在工厂适应性上,开普勒人形机器人相比传统自动导引车(AGV)更具优势。无需铺设磁轨或改造工厂环境,仅凭视觉SLAM及红外双目3D摄像头,即可自主导航并完成搬运任务。据悉,其K2型号机器人已在真实仓储环境中成功完成99%以上的搬运测试。
展望 2025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入加速期
随着特斯拉 Optimus(擎天柱) 以千台规模量产,并在自有汽车产线上部署,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落地进程正加速迈向拐点,且速度可能远超市场预期。
作为坚定的”落地派”,开普勒人形机器人CEO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在成千上万的应用场景中真正落地,为客户创造实际价值。基于这一理念,开普勒人形机器人 确立了”先落地,垂直场景泛化,再全场景通用”的商业化路径,并制定了一套系统化的应用场景落地流程,目前已正式启动 K2 机器人 在客户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测试。
先行者 K2 具备卓越的技术优势,适用于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特种作业、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其技术升级为应用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自发布以来,K2 已进入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并在实际环境中开展测试,包括物料搬运、样品处理、巡逻巡检、冲压收料、质量检测等多个核心场景,严格按计划推进商业落地。
2025 年,随着市场需求的进一步释放,人形机器人行业即将迎来真正的商业化拐点,近期,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已完成Pre-A轮融资,将在这一浪潮中加速前行,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SOURCE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