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6, 2025
ENG
  • About
  • Advertise
  • Careers
  • Contact
Money Compass CN
  • Home
  • Financial News
  • Investment News
  • Other News
    • Bursa News
    • Government News
    • Listing Companies News
    • Oversea Financial & Investment News
  • Interviews
    • Corporate Interviews
    • Features Interviews
  • Financial & Investment Articles
  • PR Newswire
  • Log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Money Compass CN
Home PR Newswire

IBM的AI智能体实践:从全员参与到深度赋能

by
September 26, 2025
in PR Newswire
0
IBM的AI智能体实践:从全员参与到深度赋能
0
SHARES
0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AI智能体的未来与其说是”全能自主”,不如说是”人机协同”。AI能够解放人的双手,但最终决定权永远在人的手中。

本文刊载于《商学院》杂志2025年9月刊,作者:石丹。转载已获授权。

Related posts

智慧引领城市未来:2025明日城市•上海(TCS2025)大会盛大开幕

智慧引领城市未来:2025明日城市•上海(TCS2025)大会盛大开幕

September 26, 2025
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与合规论坛圆满落幕:聚焦新趋势,共谋新发展

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与合规论坛圆满落幕:聚焦新趋势,共谋新发展

September 26, 2025

北京2025年9月26日 /美通社/ — 智能体(AI Agent)已经成为继大语言模型(LLMs)后,AI领域最热的话题。

IBM大中华区技术销售总经理、首席技术官翟峰告诉《商学院》记者这样一组数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IBV)最新发布的《IBM全球CEO调研报告》显示,受访的企业高管预计,未来两年AI投资的增长率将超过两倍,并且有61%的CEO确认他们目前正在积极采用智能体,并准备将其规模化应用。

继2025年5月在Think 2025大会期间首批对外发布了3个智能体(人力资源智能体、销售智能体和采购智能体)后,2025年7月底,IBM发布了通用型企业级智能体(IBM Computer Using Generalist Agent,以下简称”IBM CUGA”)的重要突破。IBM CUGA是一种能够跨多个业务场景、整合多种工具、执行复杂任务的通用型智能体,可以像资深员工一样理解用户意图、规划任务、调用工具、协调多个系统,并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挑战。如今,IBM CUGA不仅在模拟企业场景中经受住了严苛测试,更在2025年7月的AppWorld Benchmark(一个由多个研究机构和学者共同创建、用于评估交互式编程智能体的基准测试环境)中荣登第一。

翟峰表示,随着生成式AI的加速普及、智能体的迅猛发展,以及智能流程自动化的不断突破,企业正迎来第三波人工智能助手浪潮。

智能体规模应用正迎来”拐点时刻”

智能体迎来”拐点时刻”的本质,是技术成熟度与企业需求的”双向奔赴”。”但真正的技术价值不在于概念炒作,而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可量化的业务收益。”

在翟峰看来,智能体是一种能够自主理解、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的软件程序,它由大语言模型驱动,可根据需要调用各类工具、其他模型及系统与之交互,以实现用户的目标。智能体将大大降低使用AI能力的门槛。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对话界面陈述其目标,智能体网络则通过后端系统采取必要的行动。智能体与传统的AI助手(AI Assistant)不同,后者每次生成回复都需要用户提示,而智能体在理论上只需用户下达一项高层级任务,便会自主规划完成路径,因此它能承担更为复杂的工作。

智能体迎来”拐点时刻”的本质,是技术成熟度与企业需求的”双向奔赴”。”但真正的技术价值不在于概念炒作,而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可量化的业务收益。”翟峰表示。

从技术维度看,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使智能体具备更强的”理解—推理—执行”能力,能够处理更复杂的任务拆解与跨域协作,而智能体的核心也在于自主性和规划能力,它们需要具备逻辑推理、工具调用能力和执行任务的能力,这些关键突破意味着智能体在2025年的爆发已经具备了技术基础。具体来看,翟峰表示,其一,如今大模型能力显著提升,以IBM开源的Granite模型为代表,参数规模与语义理解能力跨越临界点,多模态交互与复杂任务拆解能力大幅增强;其二,开源生态降低使用门槛,企业可通过公有云或私有化部署快速接入技术,避免”被硬件绑定”的陷阱;其三,算力与存力成本下降,大模型调用费用被”击穿”,结合混合云技术成熟,企业得以用更低成本尝试技术落地。

从企业维度看,经过前期数字化铺垫,各行业已积累大量结构化数据,并形成明确的智能化需求,例如,制造业的质量控制、零售业的精准营销等,这为智能体的落地提供了土壤。翟峰和团队发现,很多企业在经历大模型热潮之后越来越务实地发现,当前他们急需的是通过垂类应用解决具体痛点,而非投入资源训练基础模型。当企业剥离技术光环,直面具体场景时,会迅速回归理性,他们更关注”技术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投入产出比如何”,而非概念炒作。

当前,企业应用已从早期的”知识库问答”等浅层尝试,向研发、售后、销售等核心环节延伸。这种务实态度倒逼技术供应方必须提供”低门槛尝鲜+规模化部署”的全周期服务。翟峰提醒,企业也应清醒认识到,智能体的”智能”依赖数据基础——若企业未完成数字化”补课”,缺乏数据积累,技术落地将沦为空谈。只有这样,智能体才能真正从”拐点”走向”常态”,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

“零号用户”的智能体实践

IBM积极践行”零号客户”(client zero)的理念,即客户的转型流程和解决方案已经在IBM内部先行应用和实践,IBM也能够从为客户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中获益。

在智能体成为继大模型之后最热的概念之一后,各种号称”Agent”的产品、应用、解决方案层出不穷。企业应该如何辨识或者正确地开始建设适合自身需求的智能体呢?

IBM科技事业部数据与人工智能资深技术专家吴敏达直言,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热门的智能体方案,它们简单易用,能够处理各种任务,确实很方便,但它们大多是通用型的智能体,并不是为企业量身定制的。这就像是一个万能工具,看起来什么都能做,但在企业环境中使用时,往往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另外,很多通用型智能体在企业级治理、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存在挑战。

因此,当客户还没有完全明确他们的需求时,IBM会推荐其已经成熟的智能体应用场景。IBM在HR、销售、采购和客服这四个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些场景在IBM内部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更适合部署企业级智能体。如果客户不确定从哪里开始,这四个领域是最有可能带来显著业务价值的。例如,人力资源智能体的应用帮助相关部门减少了61%的工单,销售智能体可以从企业的数据库中获取销售数据,进行销售预测,每周可帮助销售人员节省9小时的工作量等。

IBM积极践行”零号客户”(client zero)的理念,即客户的转型流程和解决方案已经在IBM内部先行应用和实践,IBM也能够从为客户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中获益。”我们广泛采用了 AI驱动的自动化技术来提高生产力:在IBM,94%的人力资源相关的普通问询已经由AI助手来回答;我们的合同起草速度提高了80%。总体而言,自2023年年初以来,我们已经节省了约35亿美元的经营成本。”2025年年初IBM发布2024年度报告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在致投资人的公开信中如是说。

翟峰以HR智能体的发展、形成为例,分享IBM”零号客户”的智能体实践。作为一家拥有超过20万员工、业务覆盖全球的跨国企业,IBM在智能体的落地实践中,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核心切入点之一,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场景普适性、价值可衡量性及技术实现难易度的综合考量。

据了解,IBM的HR场景应用始于2019年,核心目标是通过AI解决跨国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痛点,例如政策查询效率低、内部流程繁琐、管理决策依赖经验等等。IBM将全球各国相关的劳动法规、公司内部政策(如出差报销、休假制度)整合至AI知识库。员工可通过自然语言对话,例如,”我在德国出差的住宿标准是多少”快速获取准确信息,替代传统”找人—询问—等待”的低效模式,且这一场景的普适性极高。

在针对内部流程自动化方面,以员工调动为例,传统流程需经理登录多个系统填写多张表格,但智能体能够通过对话式交互简化操作:经理只需告知”将员工A从部门B调至部门C,生效日期为×月×日”,系统即可自动生成表单并提交审批,这种”对话即服务”的模式,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人为操作错误率。

在管理决策支持方面,以绩效考核场景为例,AI通过分析员工代码提交量、项目参与度等客观数据,为管理者提供KPI考评建议,但同时,AI仅提供数据参考,最终决策仍由管理者结合主观判断完成。这种”AI建议+人类决策”的协同模式,既避免了”唯数据论”的偏颇,又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

HR场景中诸如政策查询、流程自动化等具有普适性,存在于所有企业,具有可复制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等价值指标可衡量。相较于研发或供应链等复杂场景,HR的AI应用更依赖知识库构建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门槛相对较低,适合作为初期试点。当企业通过”知识库构建—流程自动化—决策支持”的闭环逐渐构建起一个个智能体,以及未来随着大模型能力的提升,AI有望在更多复杂场景中释放价值。

智能体潜能释放的组织关键要素

智能体的潜能释放,除了技术基础外,更是企业战略、组织能力与文化能力的协同进化,方能实现从”技术可用”到”价值落地”的跨越。

智能体要真正在企业中释放潜能,数字化基础仅是起点。翟峰指出,除技术准备外,企业还需在战略定位、组织能力与文化能力的协同进化上下功夫,方能实现从”技术可用”到”价值落地”的跨越。

企业推动智能体释放潜能的首要前提是明确战略目标。翟峰强调,这一过程需遵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驱动。企业的一把手需率先定义核心诉求,例如降本增效、服务创新或研发突破等,再将战略拆解至研、产、供、销、服等具体业务领域,最终下沉至某个具体的场景;而随着企业内更多AI应用场景的落地,各业务域将逐步实现能力升级,并通过AI技术打通部门协同壁垒,构建智能化跨部门的协作网络,逐步”向上”推动组织能力的乘数效应——通过场景实践验证技术价值,又通过战略协同放大技术赋能效果,使企业组织在技术迭代与业务创新中形成良性循环,全面释放智能时代的组织协同价值。

智能体的价值往往体现在跨业务域的联动中,这要求企业打破”部门墙”,建立以智能体为核心的协同机制。IBM在实践中发现,通过混合云架构统一管理多云/私有云环境,可有效降低跨部门数据共享的技术门槛,为智能体创造更广阔的协作空间。

同时,组织在具备协同能力的同时,应培育复合型人才。智能体的有效落地依赖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连接智能体技术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关键桥梁。

翟峰指出,企业需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的智能化改造,转而聚焦能快速验证ROI的细分场景。当某个部门通过智能体实现效率提升,其他部门便会主动跟进,形成规模化效应。这种以点带面的落地策略,既能降低试错成本,又能通过榜样力量推动组织变革。

而员工参与度是智能体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这需要企业构建”要我用”到”我要用”的文化。翟峰以一家民营制造业企业建立设备维修知识库、开发相关智能助手为例。知识库的建立需要将老师傅们诸如”闻声辨故障”的经验、隐性知识转化为可量化的特征参数,构建结构化数据资产,但若缺乏相关文化或激励,老师傅们是没有动力分享这些经验的,他会有”被取代”的危机。这就要求企业创造相应的文化制度,例如,将知识贡献纳入绩效考核,或设立”智能体创新奖”,激发老专家分享经验的积极性;同时,对他们要有发展的承诺,明确智能体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方案”,让他们看到生产工艺和设备自动化发生变化后,数字化手段将加持他们之前的经验,赋能他们处理更复杂任务,提升效率,而非取代其岗位。而且,这种人机相互赋能、知识迭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文化推动的本质,是将智能体从”管理层推动的工具”转化为”全员参与的伙伴”。翟峰强调,当一线员工看到智能体能帮自己减少重复劳动,他们才会真正拥抱技术。

IBM的AI文化实践:从全员参与到深度赋能 

AI不是”少数人的游戏”,而是”全员的能力升级”。通过全员推广、场景创新、文化激励,企业能快速构建”AI原住民文化”。

“IBM的战略是帮助客户在任何IT基础设施上、使用其专有的数据和技术运行智能体。”翟峰告诉记者,”因此,IBM公司内部鼓励员工学习AI、使用AI,以此提高效率。以IBM的技术团队为例,很多技术人员每天都要用AI辅助工具,或者去写代码、评代码、写测试用例等等。其实就是鼓励任何岗位任何人都去使用AI,并用AI创新来帮助你工作。”

基于此,IBM已经连续3年举办watsonx Challenge活动,旨在通过 watsonx平台(IBM发布的企业级人工智能与数据平台)解决现实世界的AI挑战。这场全球员工参与的年度盛事,不仅记录了IBM自身AI能力的进化轨迹,更折射出企业推动智能化转型的深层逻辑。

据了解,该活动以”全员学AI”为核心目标,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使用AI工具。活动在第一阶段的重点是普及,让员工建立对AI的基本认知,消除技术神秘感。在基础能力形成后,活动转向”场景深耕”,员工被鼓励以团队形式提出创新方案。而今年主要强调深度赋能,它以业务需求为驱动,要求创意点必须紧扣企业核心战略,比如优化内部流程、提高员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等。同时,还引入AI评审工具,对提案的创新性、可行性进行初筛,再由全球专家委员会终审。翟峰强调,这种转变背后,是IBM对AI落地的深刻认知:浅层功能无法形成竞争力,唯有将AI与核心业务流程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创造。

该挑战赛最终大奖获得者将获得全球CEO表彰、技术峰会演讲机会等荣誉。翟峰介绍,获奖的方案将被纳入企业知识库,赋能全球团队,在经过IBM自身这个”零号客户”的内部实践验证后,再将成熟方案赋能给客户,形成”内部孵化+外部推广”的模式,将”内部实践”转化为”外部价值”,赋能客户。”这样给员工带来巨大的获得感、成就感。”翟峰表示,”同时,还培养了既懂业务又懂AI的复合型团队。这些员工在与客户合作时,能快速识别业务痛点并提出AI解决方案。” 

翟峰再次强调,AI不是”少数人的游戏”,而是”全员的能力升级”。通过全员推广、场景创新、文化激励,企业能快速构建”AI原住民文化”。这种文化不仅能提升效率,更能激发自下而上的创新活力,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人的价值不可替代
AI”工具属性”的强化,避免了技术过度拟人化可能引发的组织抵触。

 “我们也必须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技术至上’的倾向进行纠偏:智能体虽然具备自主能力,但绝不意味着人的全方位撤退。在我们讨论企业级AI的应用时,对AI影响就业市场的担忧始终存在。企业管理层应当认识到,智能体将增强而不一定是取代人类员工。如果AI被过度推崇,我们很可能陷入‘人类辅佐AI’的本末倒置的境地,并且错失‘人机协同’发展的黄金时期。”翟峰强调。

在IBM的实践中,他们并没有将AI包装成”数字员工”,而是将其定位为”效率助手”,而非”同事”。这种定位体现在产品命名与功能设计中,例如,IBM内部使用的”Ask IBM”系列工具(如Ask HR、Ask IT等)以功能为导向,更关注技术如何实质性提升效率,避免引发”AI同事”的认知混淆。这种”工具属性”的强化,避免了技术过度拟人化可能引发的组织抵触。

翟峰再次强调,未来,智能体将扮演”赋能者”的角色,成为人类主导的集约化工作流中的协作者。低价值、重复性的任务将被自动化,而人类在战略规划、创意创新等高阶领域的潜力将被进一步释放。智能体的未来与其说是”全能自主”,不如说是”人机协同”。AI能够解放人的双手,但最终决定权永远在人的手中。 

###

关于IBM

IBM 是全球领先的混合云、人工智能及企业服务提供商,帮助超过 175 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从其拥有的数据中获取商业洞察,简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并获得行业竞争优势。金融服务、电信和医疗健康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超过 4000 家政府和企业实体依靠 IBM 混合云平台和红帽 OpenShift 快速、高效、安全地实现数字化转型。IBM 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行业云解决方案和企业服务方面的突破性创新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了开放和灵活的选择。对企业诚信、透明治理、社会责任、包容文化和服务精神的长期承诺是 IBM 业务发展的基石。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ibm.com/cn-zh

媒体联络人

崔守峰,[email protected]

SOURCE IBM China

Previous Post

奥特斯出席重庆市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会议,聚焦 AI 驱动的可持续制造

Next Post

曼谷Central Park盛大启幕 – 打造城市与自然交融的全球新地标,拥有泰国最大屋顶公园

Next Post
曼谷Central Park盛大启幕 – 打造城市与自然交融的全球新地标,拥有泰国最大屋顶公园

曼谷Central Park盛大启幕 - 打造城市与自然交融的全球新地标,拥有泰国最大屋顶公园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BROWSE BY CATEGORIES

  • Blog
  • Bursa News
  • Corporate Interviews
  • Features Interviews
  • Financial & Investment Articles
  • Financial News
  • Government News
  • Investment News
  • Listing Companies News
  • Oversea Financial & Investment News
  • PR Newswire

BROWSE BY TOPICS

2018 League Balinese Culture Bali United Budget Travel Champions League Chopper Bike Doctor Terawan Istana Negara Market Stories National Exam Visit Bali

Recent News

  • 智慧引领城市未来:2025明日城市•上海(TCS2025)大会盛大开幕
  • 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与合规论坛圆满落幕:聚焦新趋势,共谋新发展
  • ACCA协办第二十五届投洽会”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对接交流活动,共促可持续发展

Category

  • Blog
  • Bursa News
  • Corporate Interviews
  • Features Interviews
  • Financial & Investment Articles
  • Financial News
  • Government News
  • Investment News
  • Listing Companies News
  • Oversea Financial & Investment News
  • PR Newswire
  • About
  • Advertise
  • Careers
  • Contact

Copyright © 2024 Money Compass Media (M) Sdn Bhd. All Rights Reserved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Home
  • Features Interviews
  • Government News
  • Financial News
  • Investment News
  • Listing Companies News
  • Corporate Interviews
  • Bursa News
  • Financial & Investment Articles
  • Oversea Financial & Investment News

Copyright © 2024 Money Compass Media (M) Sdn Bhd. All Rights Reserved